{随机内容}

2010年江苏排污收费突破20亿元

对于三纲的辩护,方兄可以说是比较激烈的一个。

由于大多数人只关注日常社会与形而下的经验世界,有在一般的观念中受到的重视自然也高于无。贵无派相信,既然无是道的本性,天道就应该是无为的。

2010年江苏排污收费突破20亿元

在有与无的观念中,有不仅指有形的存在,而且指有限的(finite)存在。‘无也者,开物成务,无往而不存者也。这样来对立,高下立判。裴頠只看到了贵无论与放达之风对名教与统治秩序的威胁,而完全无视败坏的名教与专横的统治对社会的威胁。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

有与无的观念也毫不例外。老子用玄来描述关于天道与有无的问题。李零认为,《老子》是哲学层面的讨论,而《太一生水》是宇宙论的描述,《太一生水》与《系辞》中的宇宙论有相似之处(27)。

所以,第四十二章表面上看确实是在描述宇宙的创生过程,实际上只是抽象的概括与说明,一、二、三都没有具体的含义。从万物中皆有元气,得以和柔句来看,一相当于元气。(38)牟宗三:《老子道德经演讲录》,第6-7页。牟宗三所说的生是显示、呈现(pres-enting)的意思。

不可言万物负阴而抱阳,阴阳反在万物的下位。庄子并不关心宇宙的生成过程与构成模式,他关心的是万物产生以后的世界。

2010年江苏排污收费突破20亿元

(28)邢文:《郭店老子与太一生水》,第253-255页。其次,在我们参考这些注释和诠释的时候,又不能迷失于他们的解释而将其直接当作经典的原意。他援引《老子》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。在牟宗三看来,从道到三其实完成的不是一个创生的过程,也不完全是一个世界经语言命名而不断堕落的过程,而是不断实现的过程,也即他说的分解的过程。

但是,文本之间的差异性,除了我们熟知的考证的方法,从哪里可以判断出来呢?本文认为,问题意识,正是考察文本之间差异性的重要途径之一。《周易》系统不重视三,《淮南子》对老子的解释同样没有说清楚三的含义。(29)[晋]郭象注,[唐]成玄英疏:《南华真经注疏》,中华书局,1998年,第42页。因此,纵观以上三种解释,王弼的解释最契合老子。

牟宗三认为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与下句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讲的是两回事,这一点与徐复观的看法相同。(44)王卡: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》,前言,第3页。

2010年江苏排污收费突破20亿元

但他能够同情庄子的问题意识,即庄子是针对当时甚嚣尘上、蛊惑人心的名学而论的。而他批评既定世界是从语言切入的,语言造成了对原初世界的最初的破坏。

由无乃一,一可谓无?已谓之一,岂得无言乎?有言有一,非二如何?有一有二,遂生乎三。这样的讲法就与庄子、王弼不同而又有了新的开展。老子尚质实,而庄子则玄微矣。这个看法非常深刻,对庄子、王弼的解释进路给出了一个现代描述。于是乃别为阴阳,离为八极,刚柔相成,万物乃形,这里同样没有对三给出解释,而是用从二到八的偶数推演模式。他在《新原道》中更进一步指出,道所生之一,就是有。

三是当代牟宗三的境界论解释。从逻辑层次上看,老子的阴阳是在万物之中,而不是万物之先,因此也就不是创生万物的阴阳二气。

一般认为,这段与上文道生一部分难以构成关联。进入专题: 老子 。

道可以说是变化的万物背后的根据,根据当然是客观的,他认为到了庄子,完全走向了主观,因此,他并不同意庄子、王弼的解释。庄子曰:言非吹也,言者有言。

从三以后,那就是天地万物了。一、二、三都是形式意义上的指称,而没有实际的内容。下文更是笼统地描述万物冲和的状态,而没有着眼于气。一、《老子》第四十二章的不同解读《老子》第四十二章曰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

可见,厘清不同思想者、解释者的问题意识,对我们回到经典原意至关重要因此,很难说是天地生四时。

他说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此一、二、三是对于道之分解的表象之客观地实说,实说其引生一、二、三之经过,非如庄子之重在明因名言之缠夹而引起罗嗦,故最后以归于无适为真也。笔者对高诱的两种说法进行了整合。

从字面上看,一、二、三在《老子》中并没有具体所指,只是序数词,用来说明从少到多、从简单到复杂不断生成的过程。老子确实有阴阳的思想,如负阴而抱阳,但阴阳不等于具体存在的阴阳二气,而是两个重要的哲学范畴。

综上所述,以《河上公》为代表的诠释进路并不能完全说明《老子》第四十二章的意思,更不足以填补老子所留下的意味深长的语义空间,所以,这一解释缺陷本身又对重新诠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。王卡认为,《河上公章句》应成书于西汉之后,魏晋之前,王明认为其为黄老学者伪托战国时河上丈人所作(44)。河上公的解释可能是受汉代黄老学的元气自然论的影响(19),与老子的思维方式与语言风格都有很大不同。强梁者不得其死,吾将以为教父。

《天文训》又曰:道始于虚霩,虚霩生宇宙,宇宙生气。王弼注曰:百姓有心,异国殊风,而王侯得主焉。

但这并非是唯一的解释,也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对道究竟如何生的探问。而必须厘清这些问题意识,透过重重诠释的迷雾,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原意。

③王卡: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》,中华书局,2009年,第168-169页。其次以为有封焉,而未始有是非也。

{dede:tag getall='0'}{/dede:tag}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友情链接: